“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理财市场迎来新发展阶段。当前随着“保本”理财、不合规的短期理财产品“谢幕”,绝大多数银行理财存量整改任务如期完成,迈向净值化发展的新征程。
“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理财市场迎来新发展阶段。当前随着“保本”理财、不合规的短期理财产品“谢幕”,绝大多数银行理财存量整改任务如期完成,迈向净值化发展的新征程。“资管新规”颁布后,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便成为大多数银行的新选择, “群雄逐鹿”之下理财市场格局将如何发展?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又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理财存量整改基本完成
“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结束,各家理财产品存量整改进展如何?近日,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苏河湾峰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
中小银行存量资产规模较小,船小好调头,从2021年三季报中就能得到印证。早在2021年三季度末,南京银行(行情9.84 +3.36%,诊股)就已宣布提前完成存量理财整改,实现了100%净值化转型;杭州银行(行情13.82 +2.83%,诊股)、长沙银行(行情8.15 +0.99%,诊股)、上海银行(行情7.25 +0.55%,诊股)3家城商行,截至2021年9月末,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比例也分别达到96.68%、96%、95.78%,彼时离净值化转型仅一步之遥。
从全行业来看,未完成整改任务的银行仍是少数,但对于一些存量理财规模较大的银行,老产品压降的“阻力”依旧不容忽视。1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某国有大行内部人士处获悉,目前该行保本理财虽已清零,但一些大的产品目前依旧未能整改完成,这类产品多为“固收+”型,存续期较长,资产处置较难,目前该行仍在想办法整改。
对于该类较难处理的存量资产,银保监会发言人此前也曾透露,尚未整改的存量处置资产主要投向了非标准化债权、资本补充工具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普遍呈现出期限长、流动性较差、估值难度较大等特征。银保监会将督促相关银行机构在总行层面建立专门台账,逐笔锁定细化方案,采取集中统一、单独统计、严格问责等管理措施,积极采取各种处置措施进行压降。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历史。普益标准研究员郑哲涵认为,部分规模较小、无力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或将陆续退出理财市场,而随着理财子公司的持续发展,其将成为理财市场的中坚力量。
中小行发力理财子或转代销
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颁布后,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便成为大多数银行的选择。北京商报记者1月17日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3家已开业。
仅从今年来看,2022年开年伊始,浦发银行(行情8.63 +0.70%,诊股)理财子公司浦银理财正式开业,成为继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平安理财、广银理财之后,国内第8家揭牌成立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而民生理财、渤银理财以及恒丰理财也已获批筹建,正在等待开业。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目前全国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中只有浙商银行(行情3.53 +0.57%,诊股)尚未成立理财子公司,未来理财子公司会继续扩容,城商行将成主角。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中已开业的包括杭银理财、宁银理财、徽银理财、南银理财、苏银理财、青银理财和上银理财7家。此外,北京银行(行情4.58 +1.33%,诊股)、西安银行(行情4.40 +1.15%,诊股)、乌鲁木齐银行、贵阳银行(行情6.70 +0.75%,诊股)等也曾相继透露拟设立全资理财子公司。不过,需要关注的是,根据监管要求,设立理财子公司尚有一定的“门槛”,《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指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对于部分中小银行而言还存在一些难度。
刘银平认为,理财子公司的成立“门槛”较高,对于很多地方性银行来说,一方面资本难以达到要求,如果成立理财子公司,直接消耗核心一级资本,影响银行开展其它业务;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业务水平一般,研发、系统、人才配备等方面与大中型银行都有较大差距。
为发展理财业务,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部分中小银行开始另辟蹊径,开启与理财子公司的代销合作模式。例如,浙江苍南农商行、浙江义乌农商行、临商银行等已于近日和兴银理财签署代理销售合作协议,成为该公司的代理销售合作机构。“未来很多地方性银行理财业务或向代销模式转型,少部分地方性银行想要保留自营理财业务,或考虑与其他金融机构合资成立理财子公司。”刘银平如是说道。
开启净值化转型新局面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理财市场将迈向净值化发展的新征程,理财子公司也正式承接母行产品成为发行主体。根据银行理财登记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理财子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达13.69万亿元,较年中增长36.75%,同比增长2.75倍。随着理财业务的转型与理财子公司的发展,理财子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稳步增加,占比达48.97%,成为理财市场绝对主体。
在新局面下,未来理财子公司理财业务的发力点有哪些?又该如何挖掘更多的盈利增长方向?刘银平表示,理财子公司已经成为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从盈利角度来看,理财子公司一方面要拓展理财业务规模,进一步丰富理财产品体系,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另一方面要防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尽量提高产品投资收益,获取更多超额业绩回报。
郑哲涵进一步分析指出,就产品类型而言,结合我国银行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固收+”产品仍将是银行理财吸引客户的重要产品类型之一;就创新型产品而言,未来理财业务的发力点或将出现在国家支持的养老、ESG等领域;此外,FOF投资管理模式或将成为银行理财弥补自身投研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整体来看,理财子公司需不断丰富产品体系,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另一方面,理财子公司需持续提升自身投研能力,以在提升理财产品整体收益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净值波动。”郑哲涵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