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财经动态

中小银行发挥属地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2024-05-31    来源: 金融消费内蒙古   浏览量:20306

乡村振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国家政策为中小银行业务发展打开的一扇充满机遇的大门。

乡村振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国家政策为中小银行业务发展打开的一扇充满机遇的大门。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范围广、机构数量多的中小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总资产55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14%;超过70%的法人机构和网点在县域,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全国县乡居民,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

再从贷款投放情况来看,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涉农贷款16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17万亿元,支农支小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长期保持在80%左右,90%的新增可贷资金投放在当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支农支小主力军。

因农而兴、伴农而兴。事实上,经过多年深耕,中小银行更了解所属地区的发展特点和各类金融需求,在服务农村金融中具有先天的地缘、政缘和业缘优势。

首先,相比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人员、资源更加下沉,通过广泛的网点布局,搭建了贴近农村发展一线的金融服务网络,形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地缘优势;其次,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中小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更加密切,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能够更好利用政策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协调地方各项资源数据,破解惠农业务的堵点、痛点;最后,立足服务地方、深耕区域的使命与职责,中小银行在属地拥有的客群基础,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的业缘助力。

但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银行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业务模式以及科技赋能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接下来,中小银行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同时,更要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做好顶层设计,提升系统化服务能力。近年来,各家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布局农村金融市场。面对全国性银行金融服务的“下沉”,中小银行要充分发挥地方法人机构“链条短、决策快、机制活”的优势,紧密围绕地方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有关乡村振兴的工作安排部署,进行重点规划和统一布局,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通过专设团队和机构以实现对乡村振兴业务的系统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产品开发落实。

丰富产品货架,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在产品布局方面,不少中小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以传统的信贷、结算为主,抵押贷款仍然是贷款业务的主要形式。面对农村产业发展升级以及农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中小银行要发挥地缘优势,深入农村市场,紧密围绕各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做好区域内优势农业产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提供真正能够“沉”下去的、具有高适配性的金融产品。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相较于科技投入较多的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实力,数字化水平仍然较低,与之相对应的数字化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接下来,中小银行一方面要发挥政缘优势,推动涉农信用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和信息数据共享;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盘活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批量获客、精准画像、自动化审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农村地区长尾客群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半径。

需要关注的是,尽管中小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占据数量优势,但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前,也有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风险,内控制度薄弱、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逐步暴露,“量多质弱”的发展短板也在逐步显现。面对涉农金融高风险、低收益的发展特点,中小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筑牢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屏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消费内蒙古,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金融消费内蒙古)”的作品,金融消费内蒙古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鸿山网络
邮箱:jrnmg6@163.com  电话:0471-3467180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远舰律师事务所 李德志 电话:13080202065
Copyright 2023 www.jrxfnm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22001662号-1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