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成绩单”可以看到,规模波动、收益稳健、市场修复是关键词。
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梳理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成绩单”可以看到,规模波动、收益稳健、市场修复是关键词。
进入2024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走势良好,存续规模延续2023年的修复态势。普益标准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同比增速升至8.3%;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加2.34万亿元;截至5月29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提升至29.11万亿元,两个月累计增长近3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今年银行理财规模将延续回暖态势,银行理财业务将在多个领域迎来机遇,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整体量价双优
“开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呈现量价双优,理财资金季节性效应边际弱化。”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尤其是4月份以来理财规模增长态势强劲,测算当月新增规模已创近年新高,且规模增量显著超越了往年“跨季”的季节性。
具体来看,2月份,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大幅增加至28万亿元,环比增加1.5万亿元,其中,固收类贡献增量1万亿元,现金管理类贡献增量0.4万亿元,均大幅高于往年同期水平;3月份,主要源于资金季末回表需求,理财规模季节性回落至27万亿元;4月份,理财规模保持较强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5万亿元至29.3万亿元,增量显著超越季节性;进入5月份,增长势头仍在持续,据华西证券研究所统计,5月1日至24日,理财规模累计增6238亿元,增幅高于2020年至2023年各年5月的全月增幅,截至5月29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提升至29.11万亿元,两个月累计增加近3万亿元。
“整体来看,开年以来,市场规模的持续修复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认为,一是债市利率下行利好固收类理财净值修复;二是存款利率下调趋势推动资金向理财转移;三是银行信贷节奏平滑降低年初资金回表需求。而同比增速的持续上升,进一步叠加了低基数效应的影响。
普益标准认为,近期银行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市场利率环境和投资者行为的变化。利率下降促使部分存款转向理财产品,而固收类产品由于其稳定性和收益率相对较高,成为投资者的首选。此外,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在“破净潮”后调整投资策略,提升了理财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从产品分类来看,理财产品增量仍主要定位于低波动、收益稳健特征。2024年以来,理财产品破净率由2023年末的4.03%降至2024年3月末的3.19%,其中得益于债市年内持续走强对理财净值的拉动,占主导的固收类产品破净率持续下行降至1.69%,远低于“赎回潮”时的峰值28%,3月份以来,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破净率也均有所回落。
收益率比较优势凸显
理财规模的显著回升也被看作是银行理财收益率比较优势与存款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
回望2023年,理财市场规模波动成为重要关注点,纵观全年,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先降后升。尤其是受2022年末“赎回潮”影响,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曾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约2.35万亿元,引发了市场密切关注。
“就规模来看,2022年11月中旬开始的‘赎回潮’对银行理财造成了长久的负面影响,一直绵延至2023年3月底。”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王一峰认为,随着2023年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正式实施,现金管理类理财相较货币市场基金的比较优势趋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前,现金管理类产品一直是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
进入下半年,理财规模逐季回升,截至2023年末,存续规模回升至26.80万亿元,较上半年增长了1.5万亿元。业内专家认为,这主要受到存款利率下行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存款挂牌利率3次下调,部分定存在逐步流向理财产品。”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表示。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撬动了投资者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需求;同时,国债收益率的下行趋势也带动了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回升,二者均带动市场规模回升。
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禁止手工补息以及规范一般性存款等举措,使得银行存款收益率进一步规范,对存款回流理财形成了一定支撑。
“从‘价’的角度来看,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存款利率的变化会使银行的负债成本率发生改变。”兴业研究相关研报显示,对银行手工补息采取严监管之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下降,而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据光大证券测算,2024年1至4月份,固定收益类理财近1个月收益率中枢均在3%以上,相比之下,理财产品相对性价比凸显。
有望延续修复态势
展望下一阶段,专家预计理财市场有望迎来规模的进一步修复,银行理财将呈现逐季回升的态势,同时现金管理类和短期限固收类产品有望发力。“后续理财存续规模预计延续上升态势,6月末,存续规模大概率稳定在28万亿元左右,下半年,理财整体规模预计会重新站上30万亿元的关口。”明明表示。
在温彬看来,下阶段,这种修复态势有望由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方面,商业银行或持续面临资产端收益率下滑压力,预计存款挂牌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或撬动更多增量资金流向理财市场;另一方面,在机构学习效应作用下,理财产品设计将主动适配负债端风险偏好变化,“低波稳健”的行业定位或逐步清晰,有望吸引更多低风险投资者参与。
王一峰认为,考虑到当前手工补息整改仍在持续,二季度理财资金供给有望维持较强态势,即实现“理财规模扩张—配置力量增强—短端利率下行—利于净值表现—提振规模增长”的正向循环。
理财规模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配置高息存款受限、债券供需矛盾仍大等带来的欠配压力。2024年以来,银行理财的“存款化”趋势凸显,表现为现金管理类产品发力和存款类资产配置比例持续高位。从存续产品看,截至2024年3月,现金管理类存续产品数量约1258个,较2022年末增长276%;根据登记托管中心数据,2023年末,理财产品的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规模约7.76万亿元,占比26.7%,较2022年末增加9.2个百分点。
银行理财“存款化”主要源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行和机构的稳健投资需求。而在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缺失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发行机构急需寻找新的优质资产以平衡产品风险和收益。普益标准认为,理财公司可以从强化风险管理、紧密跟踪监管政策动态和市场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策略等方面寻求破局。
不过,专家认为,银行理财“存款化”趋势或较难延续。随着存款自律约束趋严和保险通道监管调整,银行理财在资产配置方面的“存款化”趋势有望缓解,信用债配置比例或触底回升。“理财机构要充分发挥理财在销售渠道和资产配置方面相较于债基的比较优势,推动理财市场实现量价齐升。”温彬表示。
在稳健偏好的背景下,投资者教育的紧迫性也更加凸显。“投资者是银行理财市场的源头活水,没有成熟理性的投资者,就没有健康成熟的银行理财市场。”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要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变化,做长期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