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伤黄牛”
近日,山东菏泽警方捣毁了一个“人伤黄牛”骗保犯罪团伙,涉案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引起社会关注。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也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依法依规索赔,切勿相信“人伤黄牛”。
那么,什么是“人伤黄牛”?由于人伤理赔涉及环节和理赔手续复杂,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熟悉理赔流程,专门为伤者代理保险理赔,从中收取服务费,被俗称为“人伤黄牛”。
与人们常见的“碰瓷儿者”不同,“人伤黄牛”不需要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冲到马路上“单人做戏”,而通常是团伙作案。“人伤黄牛”首先会以利润为诱饵,买通一些作风不端的医护人员做眼线,一旦有合适的伤者出现,第一时间通风报信。然后,“人伤黄牛”会主动联系伤者,以“帮助伤者索取更高理赔金”为噱头,获得伤者信任,并与伤者签订保险理赔代理协议。最后,“人伤黄牛”会勾结一些不法的鉴定机构,出具虚增和夸大伤残等级的鉴定意见书,找到保险公司进行高额索赔。而一旦协商不拢,“人伤黄牛”还会与黑心律师一起提起民事诉讼,直到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金。
从中可以看到,“人伤黄牛”策划的“人伤骗保”骗局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无疑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风险。这种骗局不仅使保险公司的理赔款大大超出正常范围,影响了公司业务经营,给保险公司造成利润损失,还严重扰乱了整个保险行业秩序,破坏了保险行业健康生态。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有些“人伤黄牛”之所以骗保成功,也间接反映了保险公司服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方面,保险公司服务做到“应赔尽赔”了吗?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有消费者抱怨“投保容易,理赔难”。在投保时,部分保险代理人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如实向投保人介绍保单条款,甚至隐瞒、扭曲重要信息,导致投保人在被误导的情况下作出投保决策。而一旦消费者出险,一些保险公司应赔但拒赔,或拖延理赔时间,增加了消费者理赔难度。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做到主动服务了吗?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往往专业术语较多,且晦涩难懂,普通消费者不易理解,也不懂理赔程序,实际理赔时往往一头雾水。一些保险公司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服务不到位,无奈之下,一些消费者只能找保险理赔代理机构索赔,而这恰好给了“人伤黄牛”可乘之机。
所以,这给保险公司提了醒:一方面,要加强主动服务、主动理赔意识,简化理赔流程,主动向消费者解释理赔条款,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索赔;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提出合理诉求后,要做到“应赔尽赔”“快赔早赔”,最大化减少消费者“脚底成本”,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此外,“人伤黄牛”骗保案件的出现,还提醒保险公司要持续提高专业能力。通过梳理“人伤黄牛”骗保链条可以发现,核心环节是鉴定机构出具的虚假鉴定意见书,这会成为“人伤黄牛”向保险公司索赔以及在法庭上辩护的“利器”。所以,保险公司要提高对鉴定意见书的专业审核和质疑能力,一旦发现理赔数据、伤情鉴定报告材料等存疑,应主动申请重新鉴定,避免由于轻信造成自身利益损失。
“高智商”“流程看似合法合规”“隐蔽性极强”……与原来简单的作案手法不同,通过梳理“人伤黄牛”骗保链条,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在骗保分子的作案手法也在“进化”,正变得越来越“隐蔽”和“高级”。
这给公安和司法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公安和司法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增强反欺诈能力。比如之前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将上海市交通事故的理赔金额、伤残率与其他省市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市数据明显偏高,据此发现了保险诈骗犯罪链条的端倪。通过大数据与侦查工作的深度融合,为侦查工作装上“数字大脑”,便可以有效提升反诈骗侦查效率。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人伤黄牛”骗保案件让我们看到,金融消费者教育仍待加强。当前,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储备不足,防骗意识仍然不够强。这提醒金融管理部门,要持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同时,消费者自身也要加强防骗能力,加强自我保护,在出险后立即拨打保险公司官方电话报案,听从保险理赔专员的指引办理理赔。一旦发现遭遇不法分子诈骗,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以免遭受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