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取得良好效果。
为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及风险防范能力,营造和谐健康的金融环境,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创新金融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在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中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总量不断增加,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已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道必答题。
从聚焦重点群体强化金融风险提示,到深入落实“消保县域行”打通金融教育“最后一公里”,再到“五进入”全面开花,可以看到,近期各家银行机构立足“线上+线下”全渠道,形成金融教育热潮。
创新表达形式
“以前对金融知识不太了解,今天通过参与游戏有了很大的收获。”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园,一场别开生面、轻松有趣的金融教育正在进行,在这里上班的杜女士通过“反诈转盘”游戏,对防范金融诈骗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多了解。“我们创新表达方式,目的是把相对枯燥的金融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达。”邮储银行天津宝坻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融教育作为一项预防性工作,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框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在金融教育中应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地向金融消费者普及相关金融知识,增强金融消费者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进入’是做好贴近群众需要的金融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进入”是指金融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聚焦这些群众参与度、密集程度较高的场景开展金融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金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娄飞鹏说。
例如,邮储银行天津自贸区分行在天津滨海新区泰达MSD中央花园广场开展金融知识集中宣传活动,设置专用展台,采取互动问答、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进行金融知识宣讲。该行干部员工一起走上街头,耐心向市民讲解金融消费者八大权益、防范金融诈骗常识和理性投资知识,重点分析金融风险特征以及防范措施。来往市民纷纷驻足观看、认真聆听,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聚焦重点人群
今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在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分布呈“倒U”型:18岁以下受访者对收支与信贷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对不足;老年群体则需重点加强对金融信息来源的甄别能力和自身消费者权利与义务的了解。
这意味着,“一老一少”的金融知识宣教工作需重点关注。近期,各家银行机构聚焦“一老一少一新”等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各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加大金融教育宣传下沉力度,切实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走进江西财经大学举办的,由江西金融监管局指导的金融消保嘉年华活动,以“金融反诈 青春护航”为主题,开展金融反诈PK赛和反诈知识讲座,向高校学生送上一堂趣味“金融反诈课程”。
建设银行海南省分行网络金融部、临高支行联合临高博厚镇派出所前往敬老院,向老年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介绍打击非法集资、反洗钱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知识,分享日常可能遇到的金融诈骗案例,普及金融知识。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安亭“第二季邻里音乐节”落日集市、街头商圈、工业园区、世界技能大赛博物馆等,通过分发宣传折页、播放露天电影、设计各类互动小游戏等各种形式,帮助新市民获取财务规划、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反诈防非知识。
畅通教育宣传“最后一公里”
珠海桂山岛地处伶仃洋上,是万山群岛之中居住人口最多的岛屿。岛上以两个传统渔村为主,岛民日常出岛依赖船舶,岛上金融机构稀少。
为深入落实“担当新使命 消保县域行”金融教育活动,广发银行宣讲团深入渔岛,将金融知识、反诈技巧等内容,巧妙融入套圈、丢沙包、滚环等传统娱乐项目中,使岛民在游戏中收获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类似的金融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
专家认为,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居民的金融消费能力和消费理念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县域金融教育体系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县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构建和完善金融业健康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广发银行发布《乡村金融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将金融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建立以基层网点、村镇服务点、移动服务点为主的宣传阵地,并依托便民服务区、活动中心等村镇群众活动点,拓展金融教育覆盖半径,加大金融教育宣传下沉力度,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帮助基层群众“学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
在新疆,广发银行深入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莎车县米夏镇,把金融知识和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通过组织“金石榴宣讲团”义务开展金融教育宣传互动,帮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消费者了解金融知识,提高反诈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