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监管动态

银保监规范车险市场利剑出鞘: 24个地市级机构车险业务被停

2019-02-2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量:3659

银保监会建议各地银保监局多措并举促进车险高质量发展,通过奖优罚劣的监管导向,纠正公司重规模、轻服务、轻效益的观念,推动行业更加注重效益优先,不断提高行业的经营效率。

导读

银保监会建议各地银保监局多措并举促进车险高质量发展,通过奖优罚劣的监管导向,纠正公司重规模、轻服务、轻效益的观念,推动行业更加注重效益优先,不断提高行业的经营效率。

车险强监管持续袭来。

2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银保监会于近期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近期车险市场监管情况的通知。截至目前,浙江、广西、安徽、河南、四川、山东、青岛、新疆、山西等9地银保监局在查实公司未按规定使用报批的车险条款费率的违法违规行为后,先后对24个计划单列市和地市级保险机构采取停止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的监管措施。

被叫停的公司中,共涉及8家财险公司,其中平安财险首当其冲,共计8个;人保财险紧随其后,达到7个;太平财险4个;国寿财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永安财险和北部湾财险各1个。

三大违规原因

自2015年6月商业车险改革启动以来,阶段性成效已经逐步显现,包括消费者获得感持续提升,保障能力不断扩大,社会管理功能得到更好发挥等。

然而,当前车险市场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8年银保监会(含原保监会)、各地保监局向保险业累计发布了近50张监管函,近1350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车险领域曝光度颇高。

究其原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是通过给予或承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变相突破报批费率水平,保险公司通过代理人或业务员返还现金的方式比较普遍;二是,通过虚列其他费用套取手续费变相突破报批手续费率水平,保险公司通过虚列宣传费、劳务费、咨询费等费用科目来套取手续费的方式比较普遍;三是,费用数据不真实,保险公司向中介机构承诺支付高于报批水平的手续费率,但不及时入账。

多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商业车险改革中,无赔款优待系数(NCD系数)等引进,使得综合赔付率下降,转而在成本管控、分摊上的优势放大,具有更大空间投向前端费用。

“一些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发展畸形,无论是哪一渠道的业务,都要去中介渠道绕一圈,虽然手续费不一定都给了中介机构,很多打折返还给了消费者,但这样不透明,容易出现跑冒滴漏。通过手续费解决这一问题,会造成数据上的扭曲,即实际价格与实际成本不相匹配。”一位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保险公司中介渠道业务管理的通知》,《通知》核心原则在于明确保险公司中介渠道管理必须做到管理责任到人、管理制度到位、信息系统健全,建立内部合规审计监督,强化保险公司对中介渠道合作主体的业务合规管理责任。

继续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下一步的动向,银保监会建议各地银保监局继续加大检查和处理力度,对违反相关法规、社会反映强烈、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乱象,应继续加大整治力度,打破一些保险机构仍在观望的局面,遏制和扭转前一阶段车险市场乱象愈演愈烈的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商业车险改革。商业车险改革没有回头路,唯有进一步的深化,提升市场主体的定价权,才能解决目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进一步推动费率市场化要求同步推进市场退出机制、偿付能力监管、信息披露等体制机制改革。此外,对于市场主体而言,要提升在风险管控、产品定价等多方面的能力,为费率市场化提供技术保障。

此前,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是费率市场化的问题,车险产品还要体现服务的差异化。这一关不过,疙瘩解不开,市场主体没有出路。因为按照目前的市场环境,大部分中小保险企业无法与大企业竞争,依靠的手段或是费用低,或是品牌信任度,或是返还手续费,产品和费率结构都同质化。从国外经验看,商业车险改革都会出现几年的阵痛期,然后重新找到新的均衡,比如差异化经营。

银保监会也建议各地银保监局多措并举促进车险高质量发展,通过奖优罚劣的监管导向,纠正公司重规模、轻服务、轻效益的观念,推动行业更加注重效益优先,不断提高行业的经营效率。并且,地方监管要督促辖区保险机构开展自查自纠,规范非理性竞争行为,降低过高手续费,加大对理赔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消费者理赔服务满意度,加强数据真实性监管,督促保险机构提高经营情况的真实性。(作者:李致鸿

(责任编辑:曹昕晟)

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消费内蒙古,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金融消费内蒙古)”的作品,金融消费内蒙古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鸿山网络
邮箱:jrnmg6@163.com  电话:0471-3467180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远舰律师事务所 李德志 电话:13080202065
Copyright 2023 www.jrxfnm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22001662号-1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