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超市

警惕“转错银行卡”骗局

2022-03-24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浏览量:847

伴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产品愈发多样,消费者获取的途径更加便捷,但各类涉及金融消费的电信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越发隐蔽。

伴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产品愈发多样,消费者获取的途径更加便捷,但各类涉及金融消费的电信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越发隐蔽。本文以案例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避免经济损失。

伴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产品愈发多样,消费者获取的途径更加便捷,但各类涉及金融消费的电信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越发隐蔽。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能遇到电话费充值号码错误的事情,碰到了一般会把别人误充的电话费还回去。最近,大学生小A发生了一起自己的银行卡被他人转错账号、误汇入款项的事情。小A好心好意按照对方要求将款项转了回去,但最后竟然发现是一个新型电信诈骗骗局。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案情简介 账号忽然多了钱,对方要求尽快退

2022年初的一天上午,大学生小A的手机突然收到短信通知,他的银行账号有一笔5000元的款项入账。刚开始,他以为是家里汇的生活费,虽然比平时多了点,他想是不是马上要过春节了,爸爸妈妈多给了他一些,心里还暗暗开心,对忽然转到的款项也没多想。下午,他想起来这事,就给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小A妈妈接到电话后却说打生活费的日子还没到呢,不是她转的,再问家里其他人也都说没有给他转过钱。小A感到很奇怪,难道天上真的掉馅饼了?谁会平白无故给自己转钱呢?他思来想去,把可能的对象一个个询问了一遍,还是没有人说给他转过钱。

  正当小A为这来路不明的5000元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他的手机收到了一位“大哥”发来的短信。对方在短信里面说自己转账转错了卡号,把准备转给孩子的治病费用不小心转到了小A的银行账户上。他说因为要转的卡号和小A的银行账号只错一个号码,他不熟悉操作,不小心按错了账号,没仔细核对就转了过来。“大哥”说:“这笔钱我要转给孩子去医院看病,很着急,能不能把钱还给我?”于是,善良的小A按照“大哥”的指示把银行卡上的5000元转回到“原主”大哥的账户。小A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不贪图不义之财,以为这件“乌龙”事件就到此结束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居然因此背上了一笔莫名其妙的债务。

案情翻转 忽然发现被网贷,源于信息遭泄露

半个月后,小A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该男子声称小A在他们的网站上贷了款,合同约定贷款期限15天,贷款本金5000元,月利率2%,现在到期了,要求归还本金利息。小A一听愣了,心想自己从来没有申请过网络贷款,这笔贷款从何而来呢?小A也没有向对方过多询问、解释,当机立断,立刻打电话报了警。

警方调查以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浮出水面。警方调取了小A的银行卡交易记录,发现那天给小A打5000元的是一个公司账户,并非电话里面“大哥”的个人账户。而调取网贷公司贷款资料发现,事发半个月前确实有人利用小A的身份资料和证件照片申请了贷款。骗子的操作套路十分隐蔽,他首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小A的个人金融信息,然后以小A的名义进行网络贷款。贷款转到小A银行账户以后,骗子编造转账错误的理由,利用一般人的同情心和疏忽大意,再加上对转账流程、规定等金融知识的缺乏,让受害人误以为的确是转账错误,好心地将冒名贷款转到骗子提供的账号上,从而完成了整个诈骗过程。

后来经警方仔细询问,发现是小A好奇心大、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埋下的隐患。前一阵,正在用手机刷短视频的小A被一个“测试信用额度”的信息吸引,他想测试一下自己的贷款金额,于是随手点击并下载了一个网贷APP之后还输入了个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码等关键信息,而正是这些信息被骗子非法获取后才发生了这个骗局。

案例剖析 骗子手段常翻新,层层嵌套要警惕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该骗局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隐蔽性。该骗局手法隐蔽,不易察觉。尤其是“先给后取”的操作手法,较以往冒充好友、假冒执法部门、发布中奖链接等常见作案手法,更加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疏于防范,一不小心就掉入其中。

二是复杂性。该骗局先从非法获取个人金融信息着手,再冒用他人名义进行网络贷款,层层嵌套,逐步展开,让人防不胜防,难以轻易识破。

风险提示 保管好个人信息,强化反诈知识学习

骗局层出不穷,消费者在千变万化的骗局中要保持清醒和冷静,除了不贪图不义之财之外,还要理智判断分析,提高防范意识,学习掌握金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保管好个人金融信息。任何骗局的前提都是先获取了对方的个人信息。只有掌握了个人信息,骗局才有可能实施。因此,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保管好个人金融信息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切勿在不明网站或者其他途径填写、告知他人自己的个人金融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关键信息。

二是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切勿轻信他人。银行转账不同于电话号码充值,一般不会发生转错卡号的事情。银行卡号和持卡人姓名是对应的,一旦转账汇款时输入的卡号和账户所有人姓名不匹配,就会导致转账不成功,一般会退回原汇出账户,一般不会发生姓名和账户号码不匹配还能转账成功的情况。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掌握此类基础金融知识,提升识骗防骗能力。

三是理性合法维权。万一消费者碰到这种诈骗手段,千万不要自认倒霉,请保留完整的电子证据,比如通话记录、短信或者微信聊天记录、对方银行账号、汇款转账记录等证据材料,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如实反映,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尽快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此外,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切勿着急操作,可以先拨打反诈专线96110或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咨询,提升自身维权水平。

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消费内蒙古,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金融消费内蒙古)”的作品,金融消费内蒙古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鸿山网络
邮箱:jrnmg6@163.com  电话:0471-3467180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远舰律师事务所 李德志 电话:13080202065
Copyright 2023 www.jrxfnm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22001662号-1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