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文化

警惕金融消费“套路” 小心以身入“局”

2025-03-14    来源: 金融时报   浏览量:23265

又是一年“3·15”,在金融消费领域,有哪些套路或陷阱?《金融时报》记者梳理了常见的金融消费陷阱,希望帮助消费者练就“火眼金睛”,维护自身权益,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熟悉的企业图标不能有假吧?

图标看起来差不多,是不是就一定没问题?有时候熟悉的APP图标,也可能是虚假的外壳。

当下,很多金融机构的APP或者网站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

2025年1月2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互金协会”)称,近期关注到不法分子通过仿冒金融APP实施诈骗的情况,造成金融消费者财产损失。为提高社会公众防范意识,保障自身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特发布风险提示。

“仿冒金融APP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仿冒金融机构官方APP,即使用与正版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图标、名称,从而迷惑金融消费者;二是冒用金融机构名义发布虚假APP,即不法分子虚构出金融机构从未发布的APP,掩盖与官方APP的差异,降低金融消费者的警惕性。”互金协会提示。

记者温馨提示,涉诈APP套路多,广大群众须谨记不明链接不点击、未知二维码不扫描、陌生网站不浏览,从正规途径下载APP。

天上掉馅饼,有人可以帮我维权?

借贷逾期了怎么办?一些有债务问题的用户选择在视频平台直播中连线“法律主播”或者在社交平台寻求帮助。

近年来,以“减免债务”为代表的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不时出现,有的已形成有组织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利益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一些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或个人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幌子,实则干着非法牟利的勾当。他们可能通过伪造虚假经济困难证明,指导或冒充借款人向金融监管部门以恶意投诉举报等方式实施违法违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要求借款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这无疑给借款人带来了极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记者温馨提示,广大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自身经济状况,从正规渠道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切勿受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陷入法律风险陷阱。

什么?我竟然贷了一笔款!

2024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将聚光灯对准了同程金融,该机构以赊销礼包、回购礼品卡的方式变相开展高息“现金贷”的业务乱象被公之于众。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与监管力度的加大,尽管传统“套路贷”有所收敛,但一些不法分子并未就此收手,转而以更为隐蔽、复杂的新形式继续侵害消费者。

除较为常见的“砍头息”之外,一些网贷平台还恶意制造还款障碍、增加还款难度;向难以还款的借款人推荐其他网贷产品等,导致借款人债务堆积难以清偿。

线上场景存在套路,线下场景也存在颇多花样。

你有没有想过,找工作可能不是单纯地找工作,消费的背后也别有目的?不久前,“央视曝光8万元月薪工作暗藏‘医美贷’骗局”的话题冲上热搜,事件主角刘女士被一份看似诱人的招聘信息吸引,在面试过程中被要求进行高额整形手术,并因此背负了2.5万元的贷款。

在当今这个经济多元化的时代,贷款已经成为很多人解决资金问题的常见方式。但是,贷款市场鱼龙混杂,有些贷款看似馅饼,实则陷阱,充满套路。

记者温馨提示,天上不会掉馅饼,“套路贷”就是利用了被害人贪便宜的心理和薄弱的法律意识,作案手法并不高明,只要能够对于类似手法有所熟悉,在借贷的时候能够迅速识别,就可以规避被侵害的结局。

手机里的“我”,可能不是我!

即使是面对面视频或语音通话,在另一端与你交流的,也许并不是真正的那个人。

几秒钟的语音,就能克隆声音;一张静态照片,就能生成动态视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AI)合成技术,行诈骗之实,令人防不胜防。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靳东两会建议AI换脸立法”“雷军称AI换脸拟声成违法重灾区”等话题多次冲上互联网平台热搜。

令人担忧的是,记者在多个互联网平台查询发现,一些商家正在利用开源AI工具,提供AI声音克隆和AI定制换脸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违法成本极低。

记者温馨提示,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切勿在公共平台随意上传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数据,以防面部信息泄露。社交互动时,若对方视频通话行为异常,比如表情僵硬、眨眼频率怪异,可让其用手指在脸前晃动,查看画面有无扭曲。对于可疑语音,留意是否有机械尾音、语气不自然等现象。特别是涉及转账、借钱等经济往来时,务必提高警惕,不能仅凭视频或语音就轻易相信。

利率超过20%!投不投?

只需投入1万元,每月即可坐享200元的利息回报?真有这么“万无一失、稳赚不赔”的投资吗?

答案是:没有!

不久前,陈阿姨、黄大爷就接连遭遇了这种以黄金投资为名头的高息陷阱,不法分子伪装成业务员,以高额利息、质押黄金为诱饵,通过发放传单、电话营销等方式,诱使被害人上当受骗。

为了让陈阿姨、黄大爷掉入其高息投资陷阱,不法分子骗术花样颇多、套路满满。如开展线下投资课程,大肆宣传高额回报、创新项目、低风险等投资理念;租赁店面、精心装修并摆满各类仿真珠宝和金饰品,带投资人到店降低其警惕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脱离常识的高收益必藏陷阱。”日前,白银市、忻州市等反诈中心均对市民发布预警信息强调,凡是标榜“内幕消息”“稳定高回报”的网络投资理财均为诈骗。

记者温馨提示,财富的积累没有捷径,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馅饼”。面对高额利息诱惑,要保持清醒和警惕,冷静思考,切勿冲动。投资前,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如金融监管部门网站,仔细核查相关机构的资质,确认其合法性。


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消费内蒙古,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融消费内蒙古”。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金融消费内蒙古)”的作品,金融消费内蒙古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鸿山网络
邮箱:jrnmg6@163.com  电话:0471-3467180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远舰律师事务所 李德志 电话:13080202065
Copyright 2023 www.jrxfnm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22001662号-1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