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靴子落地。3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2025年,财政部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次资本补充工作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推进。
就在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均已发布公告,宣布了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计划。根据公告,4家国有大型银行分别向财政部等机构定向增发股票,募集资金共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拟认购金额为5000亿元。各家银行拟募集资金总额如下:建设银行不超过1050亿元,中国银行不超过1650亿元,交通银行不超过1200亿元,邮储银行为1300亿元。
作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行特别国债增资国有银行备受市场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去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家计划对6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去年10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当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计提充足,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但在当前时点,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的方式来增加资本,但随着银行减费让利的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需要统筹内部和外部等多种渠道来充实资本。”李云泽指出,对6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巩固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
“此次财政部通过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是国家基于战略考量的主动布局,充分体现了前瞻性治理思维。”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前,国有大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高于监管底线,经营稳健,但面对经济转型期信贷扩张需求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监管要求趋严的双重压力,本次注资实为未雨绸缪的主动作为,而非被动的风险处置。
具体而言,获得特别国债注资将对4家国有大型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特别国债资金用于补充国有大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较大规模增量资金投入能够进一步提升国有大型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预计将带动4万亿元以上的信贷增量投放能力,也能够进一步补充股市、债市流动性,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明明表示,通过“一行一策”的差异化注资方案,既遵循市场化定价机制,又严格履行上市公司决策程序,彰显法治化运作原则。资本补充将直接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潜能。若按照8倍乘数效应进行计算,5000亿元注资约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有助于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本轮对大型银行注资考虑了融资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规模统筹。在量的分配上,统筹考虑了各家国有大型银行现有资本充足率水平,对资本相对稀缺的银行注资规模相对较大,注资后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升较高。在交易对价上,统筹考虑了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中小股东接受程度,把A股交易对价估值拉到相对平均的状态。以2024年末数据测算,本轮注资完成后,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0.9个、1.5个、1.3个、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