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构建更加稳健有效的养老金体系?如何调整养老金供给结构和资金运营效率?如何提高社会保障的弹性和韧性?
3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改革”分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亚洲开发银行前行长、前日本财务省副大臣、国际经济与战略中心理事长中尾武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秉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业、劳动和社会事务局高级顾问,社会政策部主任莫妮卡·奎赛尔,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养老金改革受关注
养老金改革不只在中国受关注,许多亚洲国家也很重视。周小川指出,很多国家都提到养老金可持续性存在一定问题。
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和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亚洲国家正面临快速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尾武彦指出,一方面,劳动力供应减少,老年抚养比上升;另一方面,医疗和护理成本也在急剧增长。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慢性病、高血压等健康问题愈发引起重视,医疗开支和养老金负担不断加重。
中尾武彦表示,日本是亚洲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目前实行“三支柱”养老结构:第一支柱是全民覆盖的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或企业自主缴纳的养老金。然而,现收现付与积累制双轨并行的日本养老金模式受资金池有限、人口下降和投资回报低等因素影响,其可持续性正在承压。
周小川表示,当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资金不平衡等问题,仍需进行深层次改革以确保长期稳定。此外,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增加,企业对于减税和养老金改革的呼声更加迫切。
郑秉文表示,自2019年以来中国政府为缓解养老金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推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延迟退休以及调整缴费率等,成效显著。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高峰,改革依然迫切。
增强养老金体系融资能力
进一步增加养老金储备是应对可持续性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郭树清认为,应持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增效。对此,他提出四个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高制度公平性和社会平衡性;二是适应人口流动、新业态发展等所导致的参保需求变化,做好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动员工作,进一步扩大制度覆盖面;三是激励居民提档缴费;四是加强政策宣传。
此外,为有效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压力,郭树清表示,在做好建账建制工作的同时,建议未来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划拨比例、增加划拨规模,分期分批、依法依规实施操作,充实社保基金,并设立专门的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管理。
在增强养老金体系融资能力方面,莫妮卡·奎赛尔认为逐步转向预筹制、优化企业年金计划以及利用主权财富基金等方式能够为养老金寻找更多资金来源。她认为,面对复杂的老龄化社会,需要循序渐进地调整养老金政策,以减轻财政压力并保障各代际间的公平性。
中尾武彦建议,面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亚洲各国需寻求多元化的应对方案进行积极调整,如发展护理机器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冲击。
加快发展第三支柱
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加快发展第三支柱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周小川认为,现有养老金替代率(约40%-50%)难以满足退休生活需求,若想达到国际平均70%的水平,需要依靠第三支柱补充。他强调,应增强参加个人养老金的灵活性,还要让投资回报更高一些。同时,年轻人需要对未来的养老做出预期和计划,这也是养老金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一步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是引导民众广泛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关键,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郭树清指出,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已从试点向全国推开,但存在开户数量多、实缴户数少和缴存金额偏低等问题。
对此,郭树清建议,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设置免税上限,提高第三支柱对于广大民众的吸引力。同时,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税优政策,允许将企业年金的税前列支额度用于不设年金的企业职工,鼓励自主购买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此外,为有效转移长寿风险,在第一、二支柱进入领取期后,允许参保人在领取额度内购买护理服务或者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的,继续提供对应的税收优惠。
郑秉文则认为,可考虑将第二、三支柱联合改革,建立联合加入机制,允许企业将未用于企业年金的税优额度支持职工建立第三支柱账户,实现企业和职工双赢,推动第二、三支柱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