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农行这笔1000万元的‘火炬创新积分贷’,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多亏了农行这笔1000万元的‘火炬创新积分贷’,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山东青岛高新区立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宁说,“作为一家科创型企业,公司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需要大量的资金。银行的支持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上述案例只是金融机构赋能科创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金融五篇大文章对应的领域既是金融需求十分迫切的领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近年来,金融系统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
“真金白银”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制,创建科技金融专属评价体系,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当前,一张围绕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蓝图渐次展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用“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背后也离不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优化市场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初步建成了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两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为2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为18%,均远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科技创新企业占比超过70%。
当前,金融与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业内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复杂多元,不同科创主体的活动、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金融需求差异较大,需进一步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推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推动并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经济体。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明确了绿色产业分类标准,为金融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创新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产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地方绿色金融实践探索持续推进。2017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浙江、新疆、重庆等7省(区、市)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目前,各试点地区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例如,浙江衢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碳账户体系,广东广州创新碳排放权抵押融资,新疆昌吉基于工业企业碳账户开展融资模式创新,江西赣江新区推出碳中和基金……这些地方探索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实现快速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业务规模全球领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为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撬动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1.99万亿元,累计发行超3.7万亿元。
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涉及行业多、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需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业内人士认为,要继续发挥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和可持续性。
普惠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
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明确未来5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
10多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缓解,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相关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
其中,在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方面,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设立普惠小微贷款有关支持工具,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较好地满足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授信户数达到6239万户,已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政策取向+金融机构服务’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两大支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近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统筹好增量扩面和商业可持续,加快构建激励相容的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在金融机构层面,业内专家建议,各类金融机构要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引领,推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驱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养老金融产品“货架”日益丰富
“个人养老金账户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出来后,我和朋友们都第一时间开了户。”在北京,像李女士一样计划每年按个人养老金缴费上限缴存的人不在少数。
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养老金融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养老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体系和监管框架已基本形成。
据悉,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已经开立超过6000万个。金融机构在养老领域频频发力,养老金融产品“货架”日益丰富,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已超500个,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落地,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金融机构要继续健全金融市场投资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投资能力建设,进一步开发多样化的投资产品,更好地服务养老金资产保值增值。
系统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大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新成果集中亮相。在工商银行展台,参观者通过与数字人语音交互对话,就可以了解最新公积金政策、业务办理流程;邮储银行互动区内,数字人可帮助用户体验身份证照倾斜矫正、个性化制卡智能抠图、智能语音外呼等创新应用;中国人寿则展示了“互联网+保险”服务新模式,理赔直付最快可达秒级完成……当前,数字化已成为金融机构转型的大趋势。
金融是数据密集型行业,数字技术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数字金融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并作出明确部署。业内专家认为,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变革,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目前,数字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双轮驱动作用,系统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的赋能运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和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